專題|台灣插畫藝術未來的十年發展 – 設計發浪 20230105

文字、攝影:Chad Liu   圖片提供:亞洲插畫藝術博覽會、路易威登、sacai、網路
原文出處 台灣插畫藝術未來的十年發展 – 設計發浪

台灣第一個由飯店主辦的「Staart 亞洲插畫藝術博覽會」已於日前落幕,依據官方公佈的資訊——7個樓層、40個藝術客房,邀請90位來自亞洲各國及台灣的專業插畫藝術家,展出超過500件作品,吸引約5000人次觀展。最終,以300至3000美金為主要銷售金額區段的首屆亞洲插畫藝博,總購藏金額超過12萬美金。

飯店型藝博如行之有年的One Art Taipei逛展人次大約上萬之譜,成交金額可超過30萬美金,辦在高雄的亞洲插畫藝術博覽會,首屆便有5000人次的觀展流量可說非常不錯。考量到插畫作品的定價本就稍低,據我觀察,實際售出作品金額平均大概1000美金以下,能售出上百件作品已經是很驚艷的成果。

亞洲插畫藝術博覽會策展人顏寧志(安地羊)

台灣一年約有30個大大小小的藝博會,除了展售作品,亞洲插畫藝博會有個與其他藝博會截然不同的展望——希望建立出台灣獨自的插畫學術系統。策展人顏寧志說,插畫藝術在台灣、甚至放眼整個亞洲都較缺乏完善學術系統支持,台灣甚至沒有插畫相關的專業科系,喜歡插畫的學生大部分都會選擇進入視覺傳達或圖文傳播等相關設計藝術科系,也因此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台灣插畫家,都積極向設計產業靠攏,也能經常在社會運動或是像三金典禮這樣的平台上,看見插畫家與設計師合作的作品。插畫更橫向與街頭潮流、動漫、玩具藝術,甚至是NFT等相互聯動生成,組成當代藝術的新世代樣貌。

藝術家曲家瑞帶領實踐媒傳的同學進軍藝博會

左為來自實踐媒傳同學鄭宇晴手繪作品,將包裝盒手撕開的質感惟妙惟肖地重現,探討虛擬與真實之間。右為藝術家MAXX作品,他真實身份是曲家瑞的5歲小侄子,在她工作室就地取材創作,展現驚人天份。

藝博會肩負起產學合作平台的任務,40個展間中,邀請了來自實踐媒傳、北藝大美術系、台藝大美術系等學生作品,實際走訪展間,能發現許多還在學的學生作品展現出優秀創作實力,也是展出藝術家的實踐媒傳老師曲家瑞表示,他們雖然都還只是學生,但作品已經十分優秀,能夠有這樣親近藝術市場的平台讓學生作品被看見,可以拉近產學之間的距離,我認為是一個很不錯的嘗試。

在亞洲插畫藝博會展出前,曾聽到藝術界耳語——「插畫原本就是藝術的一種形式,特地將插畫獨立出來作為藝博會的展示主軸似乎沒有必要?」坦白說這件事我也曾有所疑慮,但實際在展會逛了幾天,也跟很多展出藝術家聊天,最後在展期間的公開對談裡,與策展人顏寧志、設計師與藝術家王宗欣、等號藝廊負責人沈耿立,四人討論出一些心得,對於插畫未來的十年如何發展、以及亞洲插畫藝術博覽會未來的品牌定位,我從對談中節錄幾個觀點跟大家分享。

亞洲插畫藝博會展期間舉辦的講座風景。左起:顏寧志、設計浪人、王宗欣、沈耿立

插畫藝術家消極男子首次參加藝博會,有別以往黑白圖文創作的原畫作品全售罄!

//我是插畫家、還是藝術家?

在討論插畫是否可以被稱為藝術前,我們先粗淺談一下,什麼作品可稱之為「藝術」?

通常在美術館看見的作品,我們多半都能認可那些都是藝術。以美術館收藏藝術品的邏輯來談,要能在藝術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就必須在乎藝術品的「系統與脈絡」,非常簡單粗略地說明,所謂「系統」指的是作品展出的地方是否在被認知的藝術機構裡,如美術館、雙年展、藝術節、藝博會等。「脈絡」指的是藝術家本身的創作能否有自己的一套論述,在藝術史的各種流派中取得一個承先啟後的位置。

雷內.馬格利特手繪的商業海報【圖片取自網路】 

過去我曾在東京看過超現實藝術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展覽,當中看到一些插畫的手繪 Drawing 風格作品讓我印象深刻,那些「插畫」是他當時為某些店舖活動手工繪製的原作海報,100年後放在美術館裡就成了「藝術」。當時那些作品雖是為商業服務,但他也有為自己服務的作品,當他持續為商業與自己創作,作品的量與風格建立起來,藝術家本身的創作脈絡建立完整,被放在藝術史裡有了清楚定位後,又被拿到藝術機構如美術館或拍賣展售,就會被認可是藝術。

在逛亞洲插畫藝博會展間時,經常會聽到展出的創作者在介紹作品時會說:「因為跟某某業主合作,所以畫了這個作品…」,說實話,我認為這在成為藝術家的發展脈絡上來說不是一件好事,當他們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服務商業,為了滿足業主的需求作畫,雖然會有自己的風格,但終究是為了服務業主而創作,作品彼此間沒有脈絡上的連貫,很難會被藝術機構認可,他們自己也會產生定位上的疑問:「我到底是插畫家還是藝術家?」

上為插畫藝術家 Beryl Wu  ,下為插畫藝術家 唐葫蘆姑娘

//從純度來判斷插畫或設計是否為藝術

插畫的類型很多,可能是手繪 Drawing、或是電腦繪圖、甚至是3D表現。等號藝廊負責人沈耿立認為,插畫風格多元,再加上輸出載體廣泛,尤其很常跟設計的商案結合大量印刷,造成大家對插畫的印象較為廉價,但其實創作畫在畫布上或是牆壁上,還是輸出成印刷品、NFT等載體,與是否成為藝術的關係沒有這麼絕對。當中可以用藝術的「純度」比例來看,端看創作者看待自己的作品在藝術純度比例上佔比高低與否,插畫家可以做藝術品,藝術家也能畫插畫,插畫與藝術的定義是流動的,插畫家不一定都要朝著往成為藝術家的目標前進,這兩者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

Marc Newson在高古軒以青花瓷重新詮釋自己的經典設計——洛克希德躺椅【圖片取自網路】 

就像 Art Basel Miami Beach 曾展出、由世界最大畫廊高古軒(Gagosian)所代理的澳洲工業設計師 Marc Newson的設計作品般,不管是設計、或是插畫,我認為所有的創作表現其核心都是藝術,當你服務的對象是商業,你在藝術表現的純度就可能會比較低,因為有在商業市場中需要滿足的需求,可能是藉由機能解決某個生活上的問題,或是為了大量生產而犧牲藝術品的獨特性。如果你服務的對象只是自己,那在藝術表現的純度可能就會比較高,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作品要如何被放進藝術的系統與脈絡裡。

在亞洲插畫藝博會展出的創作者們,有一部分在設計產業中被歸類於「IP授權」的圖文創作者,與藝術品注重原作價值的市場取向不同,他們創作的圖像價值不在原作本身,而是在授權出去後的「商品產值」。據台灣 LINE 貼圖 2020 年發布的報告統計,台灣 10 大 LINE 貼圖角色創作者平均累積銷售額達新台幣 2 億,前 5 大創作者更是高達 2.9 億,更別說還沒將他們最愛做的手機殼、貼紙等周邊產品計算進去。

左為對談者之一的藝術家王宗欣,右為等號藝廊創辦人沈耿立


聚集許多圖文創作者展出的文博會IP館,光是一個週末就有超過30萬人排隊等著入館,人數遠超其他設計展館加總。文博會IP館策展人、也是藝術家兼設計師的王宗欣提到,當時文博會有個展區是邀請制,他們在挑選展出者時,並不會去區分到底是插畫家還是藝術家,反而是從他們的創作能否進入IP授權市場來判斷。在商業市場如此誘惑下,結合有趣企劃,作品與授權產品相輔相成,他們的創作就能像是印鈔機般快速成為金流來源,金錢誘惑下也會激勵他們繼續投入。

位於花博公園的2021文博會IP館外與館內的排隊人潮 

插畫藝術家 喇叭 ,展出內容有原作也有周邊產品

//藝術家在授權市場的操作

策展人顏寧志說,看插畫家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如果沒有想要走成為藝術家的路,那專注在授權市場的商業發展或是做周邊產品等,那些商業收益不見得會差,也能快速享受到生活品質的改善,但如果有想走成為藝術家的路,卻做了很多便宜的周邊產品或是輕易地將自己原作授權到商業市場裡,其實都會影響到原作被收藏的機會。

行文至此,一定有很多看文章的人急著想反駁我:「奈良美智還不是做一堆周邊在賣?村上隆跟草間彌生也有很多跟精品的商業跨界合作啊!」

草間彌生與LV最新合作,在邁阿密Basel藝博會展出(路易威登提供)

沒錯,這些大藝術家們會做很多的周邊產品,是因為他們的原作價格對於一般藏家來說已高不可攀,就連版畫價格也經常是年輕藝術家搆不到的天花板,發行周邊產品或是與精品做跨界合作,除了是讓一些財力尚可的小藏家們可以買到跟他們有關的作品之外,對他們而言不是要藉此發財,而是要擴大他們對市場的影響力與提升對一般民眾的知名度,這些商業操作不僅幫助他們炒熱本身IP品牌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更能引起原本不是他們藏家、但卻有財力的人注意,增加擁有原作的稀缺性。

Kaws與日本獨立設計師品牌sacai跨界合作造成轟動(sacai提供)

王宗欣說,藝術家品牌發展路線像是一個漏斗,最源頭是創作者本人,伴隨他觸及到的平台或資源越來越大,所牽涉的層面就會更廣,當創作者懂得如何在授權市場操作當中的遊戲規則,看起來就會有IP品牌化的感覺,相輔相成地讓自己的藝術品價值更水漲船高。近年大家熟悉的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間彌生、安迪‧沃荷、KAWS等當代藝術家的「插畫藝術」作品,價格在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早已讓許多藝術收藏家留意插畫藝術的市場趨勢,這些當代藝術家也都擅長授權市場規則。

不過,當你還沒變成舉世聞名的藝術家前,就急著大量製作周邊產品販售將知名度變現,只是在稀釋想收藏你作品的藏家慾望。

值得一提的是,插畫家均勻在這次展覽提出一個關於「授權」有趣的做法——將自己的創作以賣斷授權的方式販售。比如說圖片中的作品「反映」,只會有一版,作品售出時也將圖像授權售出,插畫家會將檔案給藏家,並同時給予一份規範好商用範圍的授權書,插畫家本身不會再使用這個作品,藏家可以私藏、也能將收藏的作品商化在自己的產品上。這個做法跟一般插畫家接受業主委託唯一的不同是——避免改稿的尷尬、插畫家擁有創作自由度之外,也保有商業上的彈性,如果藏家真的拿去商化,彼此可以tag一下互串流量,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藝術家王宗欣的影像視覺藝術創作《Beautiful Losers》 

//插畫家走上藝術家之路的心理建設

綜上所述,要選擇成為插畫家或藝術家,都是創作者的選擇,沒有誰一定比較好的問題,不過,在「創作變現的速度」上,插畫家的吸金速度可能會比成為藝術家要快一些。插畫家的創作只要受歡迎,隨時能很快地以「圖像授權」的方式進入商業,但成為藝術家的路上,往往需要耐住創作不被理解的長久孤獨,有時候更多案例是不得志的藝術家終其一生鬱鬱寡歡,但作品卻在死後獲得世人讚頌,屢屢拍出高價。不過,近年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讓還在世的藝術家有了享受創作果實的機會,只是能真的夠格登上殿堂的藝術家仍是滄海一粟。

看到這裡,如果身為插畫家的你,還是想朝著藝術家之路邁進,我可以給你幾個提醒讓你做好心理建設,或許可以讓這條路的起點走起來沒那麼辛苦。

來自香港、實踐媒傳大二同學李駱堯的作品

1.好好利用社群宣傳

安迪‧沃荷曾說過的「未來每個人都會聞名於世15分鐘」這句話,在社群時代已是現實,你可以免費使用各種不同載體的社群平台來宣傳你的作品,一開始可能也會需要到各種設計或藝術展串門子,藉此拓展業主人脈,慢慢提升自己的接案量。有案子就做案子,做完就在社群分享成果;沒案子就做作品定期上傳社群,維持帳號活躍度。搞不好還有機會因此認識到對你有興趣的藝廊。

來自澳門、插畫藝術家卡沃的參展作品

2.調整商業服務與自我創作的時間比例分配

有些人會問我,怎樣判斷現在是穩定的狀態?其實看收入數字就好,自由工作者不像上班族,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匯入帳戶,有可能這個月做很多事情,但實際上領到錢的時間是在60天後,因此為了建立出每個月都有業主匯入酬勞進來的循環,建議大家可以先想辦法在三年內建立出這個循環,並且設定一個能維持自己生活品質的年收數字,逐年檢視收入是否達標。當收入超過標準,或許就是進入下個階段的時間點,可以開始調整商業服務與自我創作的時間比例分配,把創作的時間拉長,減少商案的時間。

壁畫藝術家、藍色隧道首次參加插畫藝博的作品

3.將亞洲插畫藝博會當成年度個展舞台

人總是有惰性,沒有目標就很難維持創作習慣,對插畫家或圖文作家來說,亞洲插畫藝博會是一個很好的目標,先以能在這個展會展出為目標,累積自己的創作,等到徵件公告開啟後,就將創作拿去報名。創作一定要夠多,做完的作品不夠滿意就不要硬展,從中挑選最好的作品展出,想辦法讓作品被重要的藏家收藏。

藝術家最後總是希望能讓好的藝廊代理自己的作品,但我們常遇到的是作品還不夠好,藝術家就急著想被看見的狀況。其實不管是透過朋友介紹、自我推薦、或是畫廊發現你的作品帳號等,有很多可能性可以相遇,但重點還是在你的創作強不強?夠不夠吸引人。把自己當成上班族,時間到了就上工創作,工作時間結束就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或身邊的人,保留生活的餘裕,累積創作增強實力,等舞台搭好就登高亮相。說來簡單,但要年年堅持做到這件事,卻不是每個藝術家都能做到。希望每位想走上藝術家之路的創作者,都能堅持初心,耐住孤獨的時刻,持續創作,等待發亮的一刻。